English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1999-01-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曲冠杰 我有话说

冯之浚1937年生,北京人,回族,1962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曾任上海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现任北方交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学和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领导科学基础》、《现代化与科学学》、《软科学新论》、《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等。

记者:前不久,朱镕基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又称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热点,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请问,如何理解“国家创新系统”?

冯之浚(以下简称冯):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组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非技术创新,如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层次也从企业上升到国家和政府一级的系统整合水平。以推动各种知识成果为核心的国家创新系统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记者:现在,各国政府和许多学者都在关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问题,请问其原因何在?

冯: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即经济的知识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并由此使当代的技术创新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一是企业间以至国家间的竞争逐渐转向以知识资源为基础,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必然是一种全球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竞争的焦点已经集中于创新的能力,其前沿已经移至研究发展阶段。一个国家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增强综合国力。二是创新的模式在注重技术突破的同时,更多地注重技术融合,即在各个领域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要求各产业部门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共同协作,需要国家的科技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引导。其三是竞争的主要对手正从有形向无形转变。企业所面对的已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明确对手,而且是在同新技术的发展竞争,同潜在的对手竞争。这就使企业面临选择:要么增强对研究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投入,要么被挤出市场。其四是竞争的主要方式正从对抗向合作竞争转变,合作的规模和范围日趋扩大,已出现全球性的不同国家间企业组成的战略性技术联盟,合作伙伴也向研究发展和用户两方面延伸。而政府在促成合作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上述各点都说明了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有特殊重要意义。

记者:我国的创新系统目前已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哪里?

冯:首先是科技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研究发展经费占GDP的比例只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每万名劳动力从事研究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及发达国家的1/5—1/10。目前我们还主要处于技术引进、模仿的阶段,自主创新很少。更值得引起我们严重关注的是,近年来研究发展的投入和产出的许多指标下滑。第二,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发展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不足0.4%,即使高技术产业,平均也只占0.6%。而且在我国的科技结构中,企业所占比例过小,从经费看,只占32%左右;人力只占40%。第三,由于创新的各个主体之间相互脱节,虽然各个子系统都有相当的基础和实力,但系统整合水平不高、效率过低,。主要表现为国家的科技计划同技术引进计划、技术改造计划之间缺乏联系;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的支出只占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7%,企业用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的费用只及引进费用的4%。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也影响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必要加以完善。

记者:创新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但也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预,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请具体谈谈政府在其中的作用?

冯:政府对创新的作用包括战略的引导、财政金融的支持、政策的激励、环境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相互关系的协调等诸多方面。其中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运用最为重要,如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中小企业、人才、中介服务、国际合作以及产业政策等等。近年来,政府已出台了不少推动创新的政策,目前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通过科技战略和产业政策,逐步引导到从引进模仿转向消化吸收以至自主创新的轨道上来;通过财税及金融政策,增加对创新的投入,同时运用政府采购的手段,引导企业将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资金的一部分投向创新,通过减免税收的间接投入激励企业增加对创新的投入,通过融资、低息贴息等措施,以及扶持建立风险资金,增设股市的第二板块等,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创新,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的中小企业能获得创业和创新的资金来源;努力推进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吸引企业参与国家的战略性研究项目,同时从各个方面促进创新各主体间的合作,政府的投入、税收的优惠以及金融的支持要向合作项目倾斜;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要在工作条件和生活特遇等方面给优秀人才以特殊政策,对知识产权的所有者给予应有的回报;进一步完善创新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在政策上鼓励社会力量从事中介和服务工作,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使之规范化。

(人物素描:赵和平)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